臘八起源與相關
臘八節(jié),即每年農歷十二月八日,又稱為“法寶節(jié)”“佛成道節(jié)”“成道會”等。
按佛教記載,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,形銷骨立,遂發(fā)現(xiàn)苦行不是究極解脫之道,決定放棄苦行。此時遇到一牧女呈獻乳糜,食后體力恢復,端坐菩提樹下沉思,于十二月八日“成道”。
為紀念此事,佛教徒于此日舉行法會,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,后經歷代演變,逐漸稱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(jié)日。
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“臘”相關的臘祭的習俗,節(jié)期在臘月,具體日期并不固定,該臘祭
習俗被后人視作“臘八節(jié)”的來源之一。
臘八習俗
臘月初八,我國有吃臘八粥的習俗。
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。臘八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。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,已有一千多年,最早開始于宋代。每逢臘八這一天,無論是朝廷、官府、寺廟還是黎明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。到了清朝,喝臘八粥的習俗更是盛行。在宮廷,皇帝、皇后、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、侍從宮女賜臘八粥,并向各個寺院發(fā)放米、果等供僧侶食用。在民間,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,祭祀祖先;同時,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,饋贈親朋好友。
臘八節(jié)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,人們還要逐疫。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(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),史前時代的醫(yī)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。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?lián)艄尿屢咧?,如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(qū)仍有留存。
圖文/飛翎
排版/飛翎